3)第393章 题遗山诗_终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东西,也只有书籍而已了。

  他们能信奉的,也只有那一句“中国虽偶无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礼义不废,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礼义不废……还能再要求他们多少?

  高于血统、族群,促华夷融合者,或便是这一句一字形成的文明。

  唯置身其中,李瑕才感受到这其中的艰难困厄……与坚强。

  若说第一次北上时他与北人是纯粹的对手,这次,他已更了解北人,也对今生志向更坚定、更有信心。

  于是,那原本已忘记的诗句也再次回想起来。

  短短数十字,一番血泪史。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十数日后,有张家心腹从获鹿寓舍赶回来。

  “五郎,遗山先生寿终了。”

  张弘道叹息一声,道:“可惜可叹,当时情景如何?”

  “几位先生已在收拾遗山先生文稿……”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张弘道喃喃自语道。

  “有一事五郎或感兴趣……遗山先生临终前听了李瑕那半首残诗,反复念叨,以‘知己’呼之,想起身赋词回应,可惜没能起来。”

  “没能回一首?”

  “白先生问遗山先生,以旧词相赠可否,遗山先生言‘元光元年’,语未罢,溘然长逝。”

  “语未罢,溘然长逝。”张弘道重复了一句。

  哪怕与李瑕有隙,他也深感遗憾。

  他懂诗,知李瑕赠的残句最触元好问心意,若有回诗,又是一段佳话,可惜了。

  “元光元年?那是遗山先生及第的次年,意气风发,却恰逢蒙古南侵……该是那首《临江仙》了?”

  “白先生也问是否回赠《临江仙》,但小人不知。”

  张弘道有些惋惜,亦有些羡慕,开口低吟……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半阙词吟罢,仿佛是送元好问。

  张弘道瞥着天边,继续念叨着,渐明白元好问为何选这首词相赠李瑕。

  ……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