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5【气理合一】_梦回大明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创造、利国利民。

  只研究不运用,有理无气;只运用不研究,有气无理。

  只有将产学研相结合,才能气理合一,也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什么阴阳五行,什么物质三态,都不过是气理之道的延伸和补充。

  王晹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对王渊崇拜得无以复加。心想:先生不愧是物理学派的祖师爷,高屋建瓴,直指大道,与我们这些弟子的小道有着天壤之别。

  拿出《朱子语类》再次详读,王晹发现朱熹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套入物理学派的理论当中。

  他实在按捺不住心中喜悦,狂奔着跑去格物堂、致知堂,将这套新理论告诉大家。接着又跑去城南的物理学院,重新再说了一遍,所有弟子全都精神大振。

  朝鲜学生柳湄,也忍不住翻出《朱子语类》,反复阅读比较之后,哈哈大笑:“朝鲜的气理之争,可就此消弭统一也。依我看,就不该叫物理学派,而该改成气理学派或理气学派,等我回到朝鲜定然要改名字。”

  跟着王渊从临清回来的八个新收弟子,本来就因王渊的功绩而佩服,现在更是被这套理论搞得心服口服。

  数日之后,王晹请求王渊前往物理学院讲学,王渊拿着这套新鲜出炉的理论,跑去书院可劲儿的忽悠扯淡。

  同时,王渊私掏腰包五百两银子,扩大城南物理学院的规模,兴建实验室并订购器材,还新增了不少学生宿舍。

  从今往后,刚刚入门的普通弟子,就在城南物理学院学习,由师兄们传授数学和物理知识。学问长进到一定程度,再去城西王渊家里进修,由王渊亲自来教导。相当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区别!

  这天,王渊讲学完毕,王晹、赵锦、郑自璧、柳湄等弟子请求:“先生,请留下墨宝,为物理学院写一副对联。”

  王渊仔细想了想,挥毫写就——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好联!”

  朝鲜弟子柳湄拍马屁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乃气中求理也,万物皆有其理,以声形显之,我辈应当探究其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乃理中运气也。学得物理,自当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利国利民利己!先生此联,道尽物理学派之宗旨与精髓,当为所有物理学派弟子之座右铭!”

  从王阳明那里转专业过来的蒋信,也赞叹道:“先生此联,道明志向,吾辈当毕生恪守,天下读书人也该毕生恪守!”

  王渊被如潮的马屁声拍得高兴,顿时笑道:“这幅对联,挂在书院大门。我再写一副,挂在学堂里边,望诸位能够勤学不缀。”

  “先生,笔在这里。”弟子黄煦捧上毛笔。

  王渊于是又提笔写了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绝世好联!”众弟子欢呼如潮。

  没几天功夫,两副对联就挂在书院,那逼格蹭蹭蹭的往上涨。

  甚至,大门口那副对联,王晹还自作主张弄了个横批:气理合一。

  风声雨声是气,家世国事是理,这是物理学派的内部理解。物理学派也跟阳明心学渐行渐远,不过也偶尔一致对外,共同抵抗如今的主流程朱理学,“气理合一”就是“知行合一”,双方弟子都没有任何异议。

  物理学派就在城南,而赴京高考的士子,也多半住在城内地区。

  今年参加会试的各地举人,已经在城南住下了,每天都有不少跑来物理学院参观。或许他们只是路过,但看到门口那副对联,便忍不住走进去探寻,很快又看到里边的第二幅对联。

  一些科举落榜者,干脆留在京城不走了,直接进入物理学院读书,他们纯粹是被两副对联给吸引来的。

  当然,数学劝退无数人,大部分只学两三天,就脑袋炸裂直接跑路了。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