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52章 遵王之义_贞观俗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廷为倚仗,自然就成为威慑黔中地区的首选。

  晚唐时杨氏出兵攻南诏之后,镇守播州,便开启了杨家家族镇守播州六百余年的历史,不管此后五代宋元明如何更替,反正杨家一直都是播州之主。

  当初秦琅向李世民提议在边荒行世封之制时,也正是从播州杨氏的历史中有的灵感,他认为杨氏镇播州的历史,表明这种制度在落后的偏远边地,其实还是很有用的。

  只可惜李世民终究还是小气了,世封制没推行几年就彻底走了样。

  杨家镇守播州,能传六百年,靠的就是在播州说一不二的特权,是军政一把抓,完全就是一方诸侯。

  可大唐却不肯给这样的权力,所谓世封制度,如今完全荒腔走板了,虽说也还是有不少实利,但与这种能割据一方的诸侯相比,就差太多了。

  其实在秦琅看来,在这种偏远的地区,哪怕诸侯最后会成为割据者,但其实并不是坏处。

  就好比大唐经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可实际上此后唐朝还能延续一百多年,完全就是靠着藩镇支撑的。藩镇不仅有河朔割据型藩镇,也有许多拱卫朝廷的藩镇,以及东南提供赋税的藩镇。

  若不是晚唐时各个藩镇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大唐中央反而有可能灭亡的更快。

  这就好比中唐之后,大唐长安都被异族攻进去好多次了,但还能硬是捱了一年又一年,生生撑了百多年一样。

  而如大明朝,却是突然而崩溃灭亡。

  尤其是偏远边疆,特别是西南这种边疆之地,蛮夷遍地,这种诸侯其实有更多的积极意义的,同样是大明,黔国公沐家镇守云南,虽非藩镇,却实际起着藩镇镇守的积极作用,对于大明稳定云贵地区,就有很好的帮助。

  可惜李世民舍不得。

  既然如此,秦琅也就只好谋求去海外发展了。

  进入遵义城中,秦琅在此也只是略做休整。

  张士贵虽是世封播州刺史,但他现在在朝中任职,所以也没空管封地,故此朝廷实际上仍是任命了一个检校播州刺史实际理事,张士贵对播州也只是定期来分税赋,顺便可以优先开采播州的铜矿铁矿,在这边多圈了一些荒地开垦而已,除此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张士贵想拉着秦琅到他的矿山工坊庄园等转转,想让秦琅也参一股,一起合作开发。

  不过秦琅没什么兴趣,虽说他也知道张士贵是有意示好让利,但张士贵家族经营的铜铁矿山技术确实有些落后,管理水平也不足,经营的都很一般,虽说如果秦琅能加入,以秦家的团队,肯定能带动上一个台阶,前景利益可观。

  但现在秦琅正在全面收缩在中原的工商产业规模,开始向海外转移,虽然说他不可能放弃中原的产业,但仅一个吕宋岛的开发,就需要投入太多,更何况,秦琅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