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5章 鸡住的比人好_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过,李耒的养鸡场正式开工。

  如今三夏已经忙完,村民们有了空闲,很多人都过来帮忙打零工,剩余的也在旁边看热闹。

  “啧啧啧,你瞅瞅,这么多红砖,咱们村还没人住砖瓦房来着,耒娃儿就拿来盖鸡笼?这鸡住的比人都好了!”

  “听说还是美国鸡,咱自家养的鸡照样下蛋,为啥还要从外国进口?我看啊,他这是有钱没地方烧了!”

  “出去半个月就挣了两万块!这大学生就是厉害!”

  “哎,我要是有两万块,就拿来盖房子,买台电视,娶个媳妇儿,剩下的都存起来,以后就不干活儿了,天天在家搂着媳妇儿看电视。”

  有羡慕的,有疑惑地,也有讽刺的,这些话传到李耒耳中,丝毫没有破坏他的心情,他现在只想着尽快把养鸡场盖好。

  “小耒,你放心,肯定能赶在美国鸡过来之前盖好!大工一天五块,小工两块,还不用出门,谁舍得这么好的工作?都会下死力气干!”李启生背着双手,意气风发,似乎又回到了过去指挥大会战的风光岁月。

  “有你跟新旺盯着,我肯定放心!就是盖养鸡场跟盖其它房子还有些不一样,我担心他们没经验搞错!”李耒不担心工人不用心,就担心这个。

  纵观国内养鸡行业的发展史,养鸡场可以划分为五代,第一代在改革开放初期,以20-30只的规模为主导,只是把原来的鸡笼稍微扩大,采取自然散养的形势,品种有限,效率低下。

  第二代在九十年代初,养殖规模以300-800只为主导,由粗放式,小规模散养,到逐步开始尝试笼养,集约化养殖,只是受限于资金和技术水平,养鸡场依旧比较简单粗陋。

  第三代在2000年以后,养殖规模以3000-5000只为主导,一般分2-3批次,逐步集约化养殖,养殖观念开始初步更新,养殖设备和房舍相对简单,饲养水平一般,生产过程相对粗放。

  第四代是10000-50000只存栏的家庭农场模式,房舍条件相对较好,管理水平较高,配套设施较为先进。

  第五代规模在100000-500000只以上,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养殖,养鸡场装有全自动喂养监控系统,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科技成果,只需要少量人手,就可以管好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只鸡。

  当然,这只是平均水平,眼下虽然还是八十年代,但有些人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面,比如刘家兄弟在四川的养殖场,规模就超出了九十年代初的水平。

  而李耒设计的养殖场,规模在一万只左右,实行集约化养殖,达到甚至超出了第三代的水平。

  只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后世流行的加气混凝土、彩钢夹芯板等材料或是还没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