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24章 合作_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耒看的是《中国消费者报》,今天他们《刁民?聪明的消费者?》为标题刊登了一篇新闻稿,具体内容是一名叫王海的年轻人在BJ福隆大厦以85元一副的价格买了两副耳机,也不知道是不是许老师家开的,然后想让商场按照今年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加倍赔偿。

  他先找到消协,得知要到技术监督局做商品鉴定;技术监督局又说,他们要把耳机送到正品的公司鉴定真伪,至少3个月左右才能拿到结果;王海等不及,索性自己拿着耳机去做了鉴定,结果很快出来,这两副耳机是假冒产品,但公司拒绝开具书面鉴定证明。

  王海算了算,买耳机花了170元,而前前后后搞鉴定,一共花去200多元,即便得到1倍的赔偿,自己依然亏了;好在他并不差钱,当即决定要干就干票大的,索性又去买了10副假耳机,干脆把打假动静搞大一点。

  这次他找到了工商局,执法人员问他知不知道这些是假货,王海说知道,工商局执法人员顿时生气了,说知道假的还买,你这不是刁民吗?随后这件事被《中国消费者报》知道了,赶紧找来王海采访,于是便有了这个标题。

  这件事闹到最后并不成功,隆福大厦坚持只退货不赔款,并且仅仅退赔前2副耳机,因为他们认为,后10副属于王海“知假买假”,除此以外,他们愿意多支付200元的补偿金,最后王海没赚到钱还亏本了。

  但是李耒知道,王海并未就此停下打假的脚步,日后还成立了专门的打假公司,一直在全国各地进行打假活动,就算是到了互联网时代,他依旧是舆论的焦点,不时闹出大新闻来,许多网红都被他收拾过,比如辛巴,比如小杨哥等等。

  李耒叫来自己的助理,指着报纸给他说道,“联系下这个人,看看他还在BJ不,就说我约他吃个饭。”李耒这两天刚好要去BJ和经叔平、刘永好、冯仑等人开会,讨论民生银行的时期,于是便打算顺便见见王海。

  王海并不难找,《中国消费者报》采访过他,而惠农又在这份报纸上打过广告,以合作单位的身份联系一番,很快就拿到了王海的联系方式,王海现在有些沮丧,正准备回老家去,一听说全国首富要约他见面,马上便改了行程。

  李耒到了京城后,没有直接喊王海过来见面,而是先去见了一位在报纸上支持过王海的专家——参与起草了《中国消费者权益法》的何山,李耒之前在提议颁布《食品安全法》的时候和这位打过交道。

  何山的经历也堪称传奇,他在建国前一年出生于河北遵化,二十岁的时候参军,第二年就当上了排长,然后开始学习法医、刑侦,其后在部队任政治处保卫干事,四年后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