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6章 废铁价_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有这种好事?哪儿的设备啊?”李耒连忙问道,他只想早点把纸箱厂建起来,并不在乎设备到底是哪里来的。

  “还能是哪儿?中州纸箱厂的呗!去年老关在任的时候,从国外进口了两条生产线,一条裁剪纸壳的,一条纸浆塑模的,结果刚进口回来不久,老关就退休了;继任的老乔当初开会的时候坚决反对花这么多钱引进设备,于是这两条生产线运回来之后,一次也没有用,一直放在仓库里落灰。”卫康脸上满是讥讽。

  这也太操蛋了吧?李耒一时间无言以对,然而这一现象在当下并不是孤例,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事情。

  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六七年时间了,这几年里国内积累了一定外汇,同时见识到了和国外的巨大差距,于是从去年开始,全国各地都开始大规模引进设备。

  根据后世的数据显示,从1985年到1987年,全国各地共引进115条彩电生产线、73条冰箱生产线、15条复印机生产线、35条铝型材加工生产线、22条集成电路加工生产线、6条浮法玻璃生产线。

  仅在广东一省,就引进21条西装生产线、18条饮料灌装线、22条食品面包生产线、12条家具生产线。

  其中最典型的是多个省市同时从意大利默洛尼公司陆续引进了九条阿里斯顿冰箱生产线,诞生了合肥美菱、牡丹江北冰洋、南京伯乐、上海远东、jdz华意、重庆五洲、宝鸡长岭、兰州长风和中意冰箱九家企业,他们被称为“阿里斯顿九兄弟”,若干年后,这些企业大多都消失了。

  客观的来讲,这些生产线的引进对中国轻工业的更新换代和消费市场的启动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在如此大规模的引进中,贪大求洋、缺乏规划、重复引进等失误也在不断发生,比如青海从德国引进一套混凝土输送泵,结果竟然是三十年前的产品,根本就不能用。

  再比如上海闸北豆制品厂花了160万从日本引进一条盒装豆腐生产线,结果安装好之后才发现,生产出来的豆腐一盒成本就要四毛钱,而菜市场的普通豆腐才一毛钱,压根就卖不出去。

  而且生产线设备非常精细,很容易坏,一坏就得找日本公司维修,光联系一次的电报费用就得二十块,维修的人工费和零件费就更高了。

  然后,诞生了一个经典名词——交学费,此后三十多年时间里,全国上下交的学费加起来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洋务运动时张之洞办铁厂闹出来的笑话,当英国人询问铁矿属性时,张之洞不在意地道,天朝无所不有,只管把机器弄来便是,结果采买的机炉是酸性配置,而当地铁矿适用的却是碱性配置。

  再加上人事斗争、路线斗争等诸多因素,好多

  请收藏:https://m.bq57.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